2024年7月14日《焦点访谈》文字版 伟大的历史变革 高水平对外开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继续聚焦《伟大的历史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总结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经验,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时代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跨越山河,架起了开放的新通道,正在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带动更多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6月15日,随着汽笛声响,满载货物的X8011次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驶出。同日内,重庆首列全程时刻表进口班列在德国杜伊斯堡同步启程,重庆中欧班列正式迈入全程时刻表行列。

重庆是中欧班列(渝新欧)的首发地,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时,就作出重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重要指示。重庆在全力打造南北贯通、陆海联动、开放共享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经济潜力释放将再上新台阶。

重庆与世界的连接只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深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达到新高度。

深圳大学开放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学明:“我国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2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对外投资来看,连续11年稳居世界前三,资金流向覆盖了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

伟大的成就离不开思想的指引。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面临更多挑战。此时的中国,该去往何方?

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就前往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作出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的重大判断,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向世界宣告: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顾学明:“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宣示了中国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他的开放理念为我国十八大之后的开放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南海之滨,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经进入成形起势的发展阶段。在海口空港保税区“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停满了等待维修的飞机,这些飞机来自世界各地。

自贸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这里的特殊政策让海南打开了市场。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海南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2018年,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郑重宣布了这个消息。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一系列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这里正成为我国最开放、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入新时代,我国不仅设立了自贸港,还有22个自贸试验区,这些开放平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研究员任琳:“把自贸试验区、自贸港作为制度创新的平台和试验田,在很多规则、规制方面做一些改革努力,通过积极对接高标准的国际规则、规制,从而保持新的开放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等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

顾学明:“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国家层面共向全国复制推广了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各省区市也自行推广复制超过了2800项,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开放与改革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随着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我国外贸外资也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州南沙港三期码头,吊车繁忙地抓吊各色集装箱装船,准备出海。

如今,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密集落地的外资项目,也折射出中国“磁吸力”的不断增强。河南许昌,德国埃贝赫集团年产50万套汽车排气系统的项目从考察、签约到投入试生产,仅用时92天。江苏苏州,全球招商大会,世界500强企业来了429家。一批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外商投资法颁布实施,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93项缩减到31项,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将全面取消,不断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的准入……一系列开放举措加速落地,开放领域越来越广,让新时代的中国,投资机遇不断涌现。

任琳:“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强,塑造了很多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但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高水平开放,同时把开放拓展到更广更多的新领域里去。”

顾学明:“开放的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外商投资已经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仲夏之月,万物正盛。7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共同出席了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贯穿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最短运输路线。中方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方式抵达里海沿岸港口,这条中间走廊的建设辐射整个欧亚大陆,意义重大。11年前,正是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一个月后,千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亚也迎来新的历史时刻,在这里,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十多年间,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国的对外交往更加均衡,实现了真正的“朋友遍天下”。

任琳:“我们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了伙伴关系,有越来越多国家愿意加入我们的倡议,为共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带来非常多发展的良好讯息、良好机遇。”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23年以来,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添加新成员,与泰国、新加坡等国缔结互免签证协定,并对匈牙利、瑞士等部分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世界,正在看到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搭建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合作平台,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将持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庞大市场的新动能、新优势,为增强世界经济韧性注入蓬勃动力。

2013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4年 中国出资成立丝路基金

2015年 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2016年 G20峰会在杭州举办

2017年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颁布

2020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

2021年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举行

2022年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2023年 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2024年 免签“朋友圈”不断添加新成员